我剛好也在讀與皮亞傑相關的書
玩之中的想像力與"假設性"
的確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家小孩和你們家小孩常說的"假裝我們是小寶寶..."
但究竟這種推理能力是否是皮亞傑定義的形式運思,
我不確定。
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是不是相同?
可以再討論一下
婉琪
--------------------------------------------------------------
Hello 婉琪,
其實第二天還有續集。
我第二天下班去幼稚園接子懿和奕辰回家的時候,在車上子懿又開始要求要玩昨天的遊戲。我跟她說:「想題目很難ㄝ!」她就說:「那你可以一直用昨天的題目啊!」反正她就是要玩就對了....
然後,我就又開始想題目了。在車上我開始問:
- 如果小貓喵喵叫
- 如果小狗汪汪叫
- 那老鼠怎麼叫?
奕辰說:「老鼠吱吱叫」。子懿沒說。我跟奕辰說:「你說的對但也不對。真正的答案應該是『不知道』,因為光從條件裡面無法知道老鼠怎麼叫。你說老鼠吱吱叫是你從別的資訊裡面得來的答案。但也算對啦,因為那兩個前提雖然沒給老鼠如何叫的資訊,但卻給了回答老鼠應該怎麼叫的範例。」這麼複雜的話,我雖不確定,但我覺得奕辰有跟上我,不過無論如何,我對這點不是很在乎。
洗澡的時候,子懿又要玩,於是我就開始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我記得我最後給她的題目是:
- 如果每個西瓜裡面都有一個蘋果
- 如果每個蘋果裡面都住了一隻毛毛蟲
- 那我要找一隻毛毛蟲的話,我是不是一定要先切開一顆西瓜?
她說是。
我說不是。我解釋說我只有說西瓜裡面有蘋果,蘋果裡面有毛毛蟲,但我沒說這天下所有的每一隻毛毛蟲都住在一個蘋果裡面。這天下的毛毛蟲數量可能比蘋果數量還多之類的....
我解釋了半天,她還是不懂。然後我去找奕辰,問她一樣的問題。奕辰一開始的回答也是「是」,但我解釋完後,奕辰接受了我的說法,表示她可以理解這樣的邏輯操作。但子懿就不行。
我在想,也許是因為我做解釋的時候,完全是用口頭說法。若是我拿一張紙,把上面那兩個條件畫在紙上,然後再在那些西瓜之外畫上幾條毛毛蟲(也許是正在快樂地盪鞦韆的毛毛蟲,而住在蘋果裡面的毛毛蟲是吃的很飽肚子很大的毛毛蟲)。這樣的話,我猜想子懿也可以理解這個邏輯是怎麼回事。
關於皮亞杰所說的形式運思,就我模糊的大學時讀課本的印象,以及剛剛上網搜尋了一下他的"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我想他的意思應該就是,在形式運思期(11歲開始),孩子會發展出以下能力:
- 邏輯推理能力:根據某些普遍原則,推論某一特定議題之真偽性之能力。
- 抽象思考能力:與先前階段不同,孩子開始能夠思考抽象議題,而不需依賴他先前有過的具體經驗。他開始有能力思考一個事件可能變成怎樣,或一個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
- 問題解決能力:在先前階段中,孩子靠試誤法解決問題。但在形式運思期,孩子開始有能力用有系統地方法解決問題。這階段的孩子(其實是青少年了)通常可以很快地做出一些假設,針對這些假設可能有的後果,做出適當的測試計劃,然後做實驗來看看結果如何。
所以,在沒有找到他當時的原典的情況下,我認為他所表達的,或是說我們今天普遍所認為他當時表達的,關於人類要在11歲左右才能擁有的種種能力的說法,是錯的。
據我所知,皮亞杰的說法受到許多挑戰與質疑,其中一個,就有人批評他說他太低估了兒童的能力,以及太高估了青少年的能力。對我來說,我沒有本領論斷皮亞杰就人類發展步驟的論述與預測對普遍人類來說是對還是錯,我只能就我個人經驗來評斷,皮亞杰所說的話,在我的經驗看來適不適用,然後據此我選擇我要相信他多少。我的意思是說,任何「偉大」學者所說的話,都必須被我的個人經驗拿來檢測。我的個人經驗,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不是XXX的名聲。(我希望是這樣啦...)
我會再後續報導,在我拿了一張紙和一隻筆跟子懿畫圖後,結果如何。敬請期待!
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