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y,
今天我看到一個好有意思的故事,我把它貼過來給妳看:
2007年1月,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個地鐵站內,一名男子用小提琴演奏了45分鐘Bach的作品。這段時間大約有二千名市民經過車站,大部份都是上班途中。(註:Bach中文翻譯為巴哈,巴哈是非常有名的古典音樂大作曲家。)
演奏四分鐘後,一名中年男士留意到這位音樂家的演奏。他慢下來,停了幾秒,然後急忙趕往他的目的地。
四分鐘後,小提琴手賺到了他第一元美金(大約是台幣33元)。一名女子停也不停地把硬幣拋進他帽子。
六分鐘後,一位年輕人靠在牆邊聽他彈奏,看看手錶後又離去。
十分鐘後,一位三歲男孩停了下來,他母親卻催他離開。男孩再次望向小提琴手,但母親無情地推著他,男孩只好一邊走一邊回望。幾位其他的小孩也如男孩般感到好奇,但每一位家長都催促孩子向前走,無一例外。
四十五分鐘過去了,音樂家從未間斷地表演。期間只有六人稍稍停下來聽了一會。大約有二十人放下了金錢,但依著本來的步速離開。這位男子最後共賺得32美元(大約台幣1000元)。
一小時後,他的演奏結束,車站恢復原狀。他離開時沒有得到任何注意、沒有任何掌聲、任何鼓勵。
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但小提琴手原來是世界級著名演奏家Joshua Bell。他那天用一部價值350萬美元(大約超過新台幣1100萬)的小提琴彈奏了世上最複雜的作品之一。兩天前,他在一個演奏廳裡以平均票價100美元(大約台幣3300元)的入場費演奏了45分鐘完全相同的樂章。
這是真人真事。
Joshua Bell匿名地在地鐵站裡拉奏,是為了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郵報,是一家美國知名的報紙)籌劃的一個關於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
以上就是這則故事。
這表演,如果真的值得讓人花3300元去音樂廳裡面聆聽,想必是非常棒的、讓人非常想要看的表演吧!可是,事實證明,大家不喜歡這表演。即便是免費的,大家都沒什麼興趣。就算有興趣的人,也沒辨認出來,這場表演值得3300元。
這代表好幾件事情。
第一、大部分人沒有能力辨別好的與不好的東西,只能看外表(譬如說,這音樂是在高級的音樂廳,或是在地鐵站走道上,被演奏的)來決定,而沒能力只看著這東西本身(就是聽著音樂本身來決定這音樂好或不好)來決定。
第二、沒有鑑別能力,卻願意花大錢去音樂廳裡面聽音樂的人,只是在騙人:騙別人以及騙自己。他希望造成一個效果:希望別人或自己相信:他自己很有能力(有能力買昂貴的票,或有能力欣賞別人聽不出來到底哪裡多好的音樂),他很有「品味」。
花了大錢買票,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音樂廳裡面,聽著其實自己聽不懂的音樂。當音樂結束的時候,拼命用力鼓掌,大聲喊著安可,以掩飾住自己其實不懂的事實。
好假喔!
不過,為什麼有些人會這樣呢?會要去裝成一個自己其實不是的人?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吧!
告訴妳這個故事,希望妳永遠可以,對自己誠實。不要背叛、拋棄了自己。
聽不懂就聽不懂,沒什麼了不起的。巴哈雖然是大作曲家,如果我的內心不喜歡他的作品,那也就只是我不喜歡而已,並不意味著我很遜。
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