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親子天下」中的文章。文章標題是「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
教養孩子時,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包括『愛的話語』、『打招呼的話語』、『感謝的話語』、『請求的話語』、『道歉的話語』,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
少了任何一種,孩子的人際關係都無法順利。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的積極人生。
愛的話語:「好喜歡」+肢體接觸,帶來幸福
「愛的話語」可以直接給孩子肯定,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會留下許多寶貴的訊息。
洗澡的時候,請磨蹭孩子的臉頰,「好喜歡你喔」。睡覺前,可以親親孩子,「晚安,你是媽媽最寶貝的○○。」。我想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機會。
即使孩子長大,也要常常告訴孩子,「你出生時,我真的好高興。」
我在國中、高中、大學時期,曾經是班上霸凌的對象。幸好,在每一段時期,除了欺負我的人之外,我還有許多朋友,陪我一起度過難關。
但是,真正支持我的力量,其實來自父母親從小不斷給予我的許多「愛的話語」。
霸凌會給孩子「你最好消失算了!」、「你這個人很煩耶!」,甚至還有「你乾脆死了算了!」這類可怕的負面訊息。這種時候,那些在心(潛意識)裡累積的「愛的話語」,就能拯救你的孩子。
「你最好消失算了!」→「沒關係,我可以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去 。」
「你這個人很煩耶!」→「可是我爸媽說他們很需要我。」
「你乾脆死了算了!」→「我可是爸媽的寶貝!要是我死了,他們會有多難過。我才不要死呢!」
「愛的話語」將會像這樣支持著孩子動搖的心。
打招呼的話語:「我開動了!」享用美味的餐點
每天的招呼問候,你確實做到了嗎?
不管親子之間、夫婦之間,或是附近的鄰居以及職場。早上起來,到睡覺之前,生活中需要各種打招呼的話語。
①早安
②我開動了,我吃飽了
③我出門了,路上小心
④你好,再見
⑤我回來了,歡迎回家
⑥辛苦了
⑦晚安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會仔細地觀察自己的父母親,把父母親當成人生的範本。
父母親如果沒有打招呼的習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這麼做也沒關係。即使在融入團體生活之後,被教導應該要打招呼,對於一個生長在沒有打招呼習慣家庭的孩子,光是要說「我回來了」就會覺得很難為情。
打招呼具有潤滑人際關係的力量。請務必趁著孩子還小,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時期,以身作則,養成他們打招呼的習慣。
孩子上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後,可能會突然提醒你,「媽媽,吃飯之前要說『我開動了』喔」。
雖然只是一時沒注意,也不要跟孩子說,「真囉唆,我只是不小心忘記了啊」,而是溫柔回應孩子,「你說得沒錯,是媽媽忘記了。謝謝你提醒我喔。我開動了!」。這麼一來,孩子也會覺得「打招呼果然很重要」(我經常被女兒這醒,然後這樣回應她)。
感謝的話語:一句「謝謝你」帶來甜美的笑臉
當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麼的時候,與其對方說,「真不好意思麻煩你」,聽到「謝謝你幫我這麼大的忙」,是不是更高興呢?
「謝謝你」這句話裡,包含著「有你在真是太好了」、「因為有你我才能夠更幸福」的正面訊息。
「我可以幫最愛的媽媽盡一份心力。」
「我努力幫忙,可以讓爸爸開心。」
自己的行動能帶給對方快樂,還能讓對方向自己道謝,是相當美好的經驗。這種快樂讓人上癮。孩子會努力成為一個能讓別人向自己道謝的人。
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小孩。」幼兒時期在換衣服的時候,懂得自已把手抬起來,「哇,這樣好好脫唷。你真是幫了媽媽大忙。謝謝你」。
孩子長大後,幫忙端菜或者幫忙收拾碗盤等。只要孩子幫了一點忙,父母就該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
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能讓我們說出「謝謝」的機會。不要放過這些時機,馬上露出笑臉說「謝謝」。
請求的話語:孩子很喜歡「拜託」和被依賴
孩子並不是只需要被人呵護。即使年紀還小,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幫助別人。
其實,孩子是很喜歡被別人依賴的。「姊姊,好厲害喔!」比自己小的孩子,用崇拜的眼光看著自己,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呵護他。「○○拜託你,可以幫我這個忙嗎?」聽到這句話,孩子眼裡也會露出光芒說:「好啊!」。
當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可以先拜託孩子,「媽媽現在有點忙,想請你幫個忙。拜託你」,等完成後,再發自內心地說出「謝謝」。
兩種技巧配套使用,效果更顯著。聽到媽媽的請求,孩子會覺得「我可以幫媽媽的忙!」,帶來了成就感,事後又聽到媽媽對自己說「謝謝」,感到很開心。孩子也要練習付出。身為家中的一分子,應該要有自己負責的工作。
請試著用這種心態,對孩子說出「請求」的話語:「排筷子是你的工作喔。」不過,一開始孩子可能無法排得很好,或許經常會掉到餐桌下。不過,孩子的學習能力遠比大人想像的還要驚人,不久就能上手,成為好幫手。
道歉的話語:能坦率說出「對不起」的孩子
當自己做錯事時,您會不會向孩子道歉呢?雖然心裡覺得該道歉,是不是總覺得很尷尬,最後只好假裝沒這回事?但是,「剛剛很對不起」,這簡單一句話,卻可以有效地撫慰孩子的心。
孩子跟平常一樣亂丟東西,但是今天的我卻比平時更容易動怒。心裡清楚,錯的不是孩子……生活中一定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吧。家有小小孩的媽媽,有太多讓自己心煩氣躁的理由。
然而,教養孩子時,最重要的是一貫的教養原則。不管任何時候,要主張「錯的事就是錯的」、「對的事就是對的」,不能輕易改變。
如果媽媽經常喜怒無常,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看大人臉色做事的習慣。
當孩子的判斷基準變成媽媽的臉色,館教就會出了問題。比方說,收拾玩具,並不是因為「媽媽會生氣 」吧?而是因為「自己拿出來的東西,要自己收拾」這個規則。
亂對孩子發脾氣,總是讓我相當後悔。於是我遵照「覺得自己做錯事,馬上坦率道歉」的原則,等怒氣平息後,儘快找女兒道歉。
「小紗,剛剛真是對不起。因為媽媽有點累。」
重點在於,不只要說出「對不起」等道歉的話語,更要告訴孩子自己失控的原因。讓孩子知道原因不是她,而在媽媽自己,孩子才會更加放心。不要因為對方是孩子,所以猶豫不決,而是由衷地道歉。
「沒關係,我原諒你。」女兒總是會用她宛如菩薩般平靜的表情和溫柔的聲音對我說。雖然覺得難為情,但是孩子知道「媽媽因為很累,所以對我發脾氣,但並不是因為我不好」,所以心情也能很平靜。
不過在這樣「對不起」、「沒關係」的對話結束之後,有時我還會再多加一句,例如:「可是小紗啊,聽到媽媽叫你一定要回答喔。」女兒年紀還小,所以我總是緊緊抱著她,磨蹭著她的臉頰,用相當溫柔的聲音這樣補充。女兒因為習慣了我這樣的互動方式,所以也確實地反省,然後認真回答:「嗯,小紗也很對不起。」
說聲「對不起」坦承道歉的能力,出社會之後,都將成為她在人際溝通上的潤滑劑。
----------------------------------------------------
以上是這篇文章的內容。以下是我的讀後感。
我真的不喜歡這麼有目的性的相處:「教養孩子時,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少了任何一種,孩子的人際關係都無法順利。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的積極人生。」
如果這些話語的說出,只是因為這些話語確有幫助孩子成長為某種爸媽心中所期望的樣子的功能,而不是爸媽真實的情感表現,那麼,我認為,爸媽這種充滿目的性地、試圖透過「美好的語言」來形塑孩子的舉措,真的是很糟糕的。
不真實的表達,隨著時間過去孩子日漸長大,擁有更多生活經驗與感知能力,孩子總是會慢慢辨認出來其中的虛假(或至少,「疑似」虛假)的成分。說的話雖然是愛,但感覺上心知肚明爸媽對他的愛並不與爸媽對他所說的話,準確相應。(就像交往一陣子的男女朋友,女:你愛我嗎?男:愛啊...或像結婚多年的夫妻,早就知道,不要去問「你愛我嗎?」這個問題...)
不真實的關係,不僅僅在孩子的成長中無法提供長期且力道深厚的支持,更糟的是,這樣的虛假的、充滿目的性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受到:
理應是最親愛的爸媽,其實是虛假的;理應是最深刻溫柔的關係,其實是貧乏的 。進而,透過這樣傷害性的感受,先把孩子推向「不確定爸媽真的是愛我?不確定我真是值得被愛?」的對自己懷疑的狀態,接著再走向「我想爸媽不是真的愛我。我想我並不值得被愛。雖然他們很努力地想當個好父母,讓我有被愛、值得被愛的感覺。」的「否定自己,同時無法否定父母」狀態。
這個牢籠,對孩子(以及成人心中的孩子也一樣)來說,很難逃脫。
孩子若是再大些,或感受性更高些的時候,他甚至還能辨認得出來:「爸媽想把我變成某種樣子,爸媽不喜歡我自己本來(或至少現在)的樣子,爸媽對於我未來的可能的長大與轉變,也沒有信心或認為沒有價值。」
有多少孩子,能夠成功躍過父母這關,進而走到這樣的認同:「爸媽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他們是想愛我的吧!只是他們也能力不夠,所以,就這樣了...所以,結論是,我還是很值得被愛的」?我想應該不多吧...
所以,我認為,這些美好的話語,不應該是要求父母要做到的事情。而是應該問父母:「你現在,有沒有能力,真心誠意地愛著你的小孩?」
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比較願意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是願意愛他們的小孩的。只是,父母對於必須扛起的生活重擔,以及對自己生命的無可奈何,讓他們愛小孩以及愛任何人的能力,減弱了。
也就是說,我認為,要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助於孩子成長的父母,那父母不能不面對自己的生命。這是無法跳過的部份。企圖跳過真實的自己,而用「理想的父母的面貌」來面對孩子,終究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當父母很難。
但也正因此,讓父母這個角色,在此生,值得奮力一當。
但是,我也知道,即便奮力,還是可能會失敗的!至少,不可能事事完美吧!這樣,就註定要做個跛腳的父母了嗎?
嗯,就讓我在盡力之後,誠實地在孩子面前,做個跛腳的父母吧...
而且要能誠實地展現自己是個跛腳的父母,看來一點也不容易...
所以,再一次得到這樣的結論:做父母真難,但也因此,值得此生去奮力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