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奕辰吃「魯肉麵」,吃著吃著,大約是有點飽了,不太想吃了。奕辰媽一如往常開了條件:「再吃五口就好」。奕辰欣然接受條件,隨即吃了第一口,然後是第二口。第二口還沒吃完時,她比出三隻手指頭表示進度:還有三口。
我很好奇她怎麼會算?就說:「妳怎麼知道還有三口,而不是四口啊?」
「因為二後面是三,三後面是四,四後面是五,五後面是六,六後面是七,八後面是九,九後面是十啊!」奕辰得意地說著。因為太得意了,還漏說了一個七後面是八。
當她說到二後面是三,三後面是四,四後面是五的時候,我還在想這是不是就是她的算法?這個「X後面是Y」的句型說三次,就會說到五了,所以還剩三口。三次不算太多次,用直覺還可以感覺地出來是算了三次。而且一到五這五個數都還蠻小的,對奕辰來說,在數量的概念上,屬於可以完全掌握的範圍。
可是當她沒有讓我多等,繼續往下算下去的時候,我和奕辰媽便笑了。原來還有三口的原因,看來好像是「二後面是三」。
不過我趕緊控制住我臉部神經,沒笑得太明顯,以免妨礙了她。
奕辰媽想要開始說明這樣的算法不對,被我阻止下來。我示意她說等一下再看看。
等到吃了第三口的時候,我就問奕辰說:「那現在還剩下幾口?」
「兩口。」
嗯,顯然她計算方式不是「二後面是三」,而且,看來是一個正確的計算方式。可是,我這個賊賊的老爸不願意這樣就放她走。
「可是三後面不是四嗎?我覺得好像是四口才對。」
這下子她可激動了!怎麼變成四口勒!激動地講話音調明顯提高,而且很嚴重地結結巴巴......
「可是...可是...我已經吃了...三口了啊...所以...所以...還有......」
話講不清楚。可是話講不清楚好像就要吃四口了,她趕忙用另外的方式來跟我證明還有兩口:趕快再吃第四口。
我看著她這種證明法,心想她真是聰明的孩子!只要再吃第四口,並同時說這是第四口,以及如法泡製第五口,這樣就算證明完成了。一樣的想法,用講的不成功,用表演的給我看總行了吧!
這真讓我愉悅!我起身去冰箱拿冰水,順便跟奕辰媽分享我對這孩子的激賞。然後說明,她的確是用直覺上可感知「X的後面是Y」這樣的句型要操作兩次,就可以算到五,來知道吃了三口時,還剩下兩口。我還誇下海口,如果數字大一點,奕辰就不會算了,因為直覺上感覺不出來要重複那個句型幾次才會到達目標。
冰水拿回來,我出題:「奕辰,如果妳吃完十個蘋果,就可以吃冰淇淋。如果妳已經吃了兩個蘋果,那還剩下幾個蘋果?」
「...不知道...」
我想這題太難了,導致她跟我玩數學的興趣已經降低,我今晚沒有機會對她做更多的確認與探索了。不過沒關係,我覺得也已經夠了,下次還有機會。
後來沒多久,她就把五口的麵都吃完了,而且好像還繼續吃了第六口第七口......
----------
補充 (2009/07/31)
原來有一種說法叫做「數感天賦論」。
五個月的嬰兒就可以直覺掌握三個以內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加,直覺上可以掌握的數量也跟著增加一些的原因,不曉得是因為大腦中掌管數量多寡排列的部份更加發展,或是經由透過語言與數字排列操作學習得來?
也許下次可以試試看,問奕辰這個問題:「如果每天爸爸給你一元當零用錢,你想要買一個玩具而那個玩具需要105元,可是你現在已經存了102元,那你還差幾元就可以買那玩具?」
若是奕辰可以正確回答,在她現在還沒學過減法的條件下,應該可以推論:數感除了是天賦的之外,還是相對的。
類似的問題:「如果那個漢堡一個要85元,可是你有88元,那你買完那漢堡後,還剩幾元?」
上面的問題中,還可以調整88那個數字,譬如說:95, 89, 90, 91, 75.
不曉得會玩出什麼東西,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