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2007-08-14 神奇寶貝與小松鼠

昨天帶奕辰回家時在車上的對話:

「妳今天在學校玩了什麼啊?」
「玩玩具。」
「玩了什麼玩具啊?」
「我不知道。」
「那妳要不要想一想?」
「我不要想。」
「那這樣我就不知道妳在玩什麼玩具ㄝ,可是我好想知道啊!妳可以想一下嗎?」
「我不要跟你講我在學校的事情。」

我大驚。

「為什麼?」
「因為我怕你生氣。」明顯地支支吾吾。

我沒接話,我知道了,這三歲四個月的小娃,心裡記得爸爸之前對於她不喜歡去上學的表示,顯示出的那份氣急敗壞。

我驚訝,我只是問玩了什麼玩具,女兒心裡已經完成了好多連結與決定:


  1. 「我不喜歡玩學校的玩具。」
  2.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或蠻大程度就是?):我不喜歡學校。」
  3. 「爸爸不喜歡聽到這種話。」(這三歲的傢伙真是聰明。)
  4. 「我不要讓他知道我在學校的事情,以阻絕接下來走到『我不喜歡學校』對話的可能性。」
  5. 用「我不知道」回應。


我也被重重一擊,關於我的問題在她的腦袋裡激起的漣漪,不知道也不論最正確的解釋是「小孩子原來這麼敏感」還是「小孩子的連結不是非常準確」。但事實至少證明,父母的反應所產生的效應影響真是深遠。

天!我的氣急敗壞來自於我的無能為力感,可憐的孩子接收了去。

這不是她該接收的。更糟的是,她好像還以一種超出我想像的某種「連鎖」、「擴大」的方式,把這個「氣急敗壞」的相關情境,接收了下來。影響所及範圍可能不是我能想像的。

喔!育兒還真難!

後來,奕辰主動跟我說話了。

「我什麼時候才能去阿媽家?」
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想來幼稚園了,我想像以前一樣去阿媽家。」

嗯。我的無力感又來,我忍著,盡量不要氣急敗壞了。小心地挑選問題:「阿媽家什麼玩具你這麼喜歡啊?」

「醫生袋啊」「神奇寶貝啊」「巧虎啊」

喔......原來是感官刺激類的東西。嗯,原來我以為小孩子玩石頭、樹枝的也可以玩得很高興,看來這想法有缺陷。至少,事實證明小孩子也會比較,而且,感官刺激類的卡通與玩具獲勝。

接下來,我選擇沉默地開著車。情緒不好的情況下,說任何話都有太大的機率把事情弄得更糟。

奕辰仍然問著我一些有的沒有的問題,像是什麼是抽風機?這是什麼隧道?這些問過十幾遍的問題。不曉得他是像平常一樣跟我找話說,還是除此之外,順便帶著探知爸爸現在情緒的企圖。

現在回想,再一次驚奇,孩子對於大人情緒的敏感的準確度,可以把那條界線抓得那樣清楚。從她與我對話的過程,透過我愈來愈不耐煩的口氣,她似乎總是可以停在快要爆發的前一秒。


今天奕辰媽開車送奕辰上學,路上我用台語與她談起上述的對話。奕辰媽聽完後表示並不堅持一定不能玩塑膠製作的玩具,木頭積木和塑膠積木的差異在哪裡呢?如果孩子不喜歡來幼稚園,那我們就不要送她到幼稚園,只要她想清楚就好。

基本上,比起我來,奕辰媽更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更能接受讓孩子本身去承擔做了選擇之後的後果。

我認為,孩子沒有能力想清楚,孩子現在沒有能力看見大局,她現在的選擇,就是聲光效果佳的東西而已。我不認為尊重就是以孩子的意見為意見,只要我們跟孩子講好「你想清楚喔!」或是孩子跟我們講「我已經想清楚了」就好。我認為還是要看孩子的承擔能力,或說父母的補救能力,來決定什麼事情聽從孩子的意見,什麼事情得照爸媽的說法來進行。

後來,我與奕辰媽演起了雙簧給坐在後座的奕辰聽。

媽媽:你不喜歡山上嗎?我很喜歡ㄝ!
爸爸:我比較喜歡神奇寶貝。
媽媽:可是在山上有的時候可以看到小鳥、昆蟲、小松鼠啊!
爸爸:神奇寶貝裡面隨時都可以看到這些,而且他們還會講話和打架,很刺激。
媽媽:......
爸爸:奕辰,你覺得爸爸說得對還是媽媽說得對?
奕辰:媽媽。

哈,所以結論是,小孩的回應,與「關係」很有關係。

車子到了便利商店門口,我帶著奕辰進去買早點。我抱著他看著蒸籠裡面的包子饅頭,問她要哪一個。還沒等我解說完這個是高麗菜包、這個是筍包、這個是肉包......小手就已經有了決定:「這個」。果然,令人莞爾的選擇,長得最花俏的那顆饅頭。

孩子是有權利選擇聲光效果佳的任何東西的,連饅頭也不例外。事實上只要是人都是這樣的不是嗎?在沒能透徹看見全局的時候,一定都會優先選擇「看」起來不錯的東西吧。孩子本身就是活蹦亂跳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經驗過聲光效果後,仍比較喜歡在大自然裡散步、探索並「享受」的孩子,我想是很少很少的特例吧。

買完早餐,我牽著奕辰的手走路到校內的過程中,剛好看到一隻頗可愛的小松鼠,在頭頂樹枝上走著。我趕快叫奕辰看。這個愛神奇寶貝的小傢伙,還是興奮地盯著牠,眼神跟著小松鼠的身體穿過一段又一段的樹枝,跳過了兩棵樹,直到看不見為止。中間還曾對著松鼠大喊:「松鼠!你走得好快啊!哈哈哈!」